內容簡介
十二位前輩美術家傳記,串聯近代台南美術史
「歷史‧榮光‧名作系列──美術家傳記叢書」
重訪台南地區美術發展的來時路,回顧其融匯多元傳統、邁向文化自主的歷程。
廖繼春(1902-1976)出生於日治初期,自就讀於台北國語學校期間開始學習油畫,隨後赴日留學;畢業返台當年,即以二件畫作獲得台展的入選與特獎殊榮,並與陳澄波、顏水龍合組「赤陽會」,從此一躍而為台灣畫壇上的一顆新星。
廖繼春與台南的淵源也隨著這段歷程展開。雖然並非出生於台南,但自返台那年起,他便在台南私立長老教中學任教,直至1946年才轉任台中師範學校。這近二十年的台南生涯,於是也見證著他畫家生涯的第一個高峰期。
本書從廖繼春繼1927年以二件畫作入選台展後,隔年再入選帝展的〈有香蕉樹的院子〉展開,那年他還以另外二件畫作獲得台展的免審查資格,青年畫家的絢爛生涯正要揭幕。畫中和諧的色彩、細膩的光影層次,日後都成為廖繼春畫作的一貫基調;色彩鮮亮、氣氛溫煦的南國風光,則一次次成為他這十多年間的畫作主角。這樣的風格歷經二次大戰的洗禮,隨著1950年代歐美文化的引入,才逐漸轉為抽象,而廖繼春對色彩與造形的探究,至此也再揭新章。本書由主圖分析進入生平介紹,另囊括二十件廖繼春各時期的代表作品賞析,藉以重建這位歷經日治時期、國府治台、二次大戰等時代轉折,而能以色彩與造形的實驗持續開闢畫作新局的冒險家形象。
作者簡介
作者介紹
潘(衣番)
文化大學美術系學士,日本國立神戶大學藝術學碩士,法國國立巴黎第十大學美術史深化研究文憑(DEA)﹝博士前期﹞,法國國立巴黎第一大學美術史博士候選人,日本國立大阪大學文學博士(美學藝術學)。
現任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,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、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,並任台灣美學藝術學學會(TAAAS)祕書長、中華文物保護協會理事、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委員等。
著作包括《新古典與浪漫主義美術》、《新藝術風格大師──慕夏》、《寫實主義與巴比松畫派》、《台灣現代美術大系──寫景造境水墨》、《茶湯藝術論》等;翻譯作品包括《藝術學手冊》、《法國繪畫史》、《古典美之秘──西洋美術史學的開端:希臘美術模仿論箋註》、《禁忌的春夢──異端‧背德的美術史》、《希臘美術模仿論》等;另有數本合著作品。
文章與報導散見於各學報、雜誌,並於台灣、日本舉行數次水墨畫個展與聯展。
譯者介紹
目錄
序
Ⅰ、廖繼春名作分析-- 〈有香蕉樹的院子〉
奠定畫壇地位的代表作
主觀與現實的和諧對話
南國女性的生活反映
Ⅱ、色彩與造形的冒險家--廖繼春
貧困的幼年
暫別家園,赴東京留學
返國與初試啼聲
動盪時代
活力再現與歐美考察
充滿自信的晚年
神祕光彩的追尋
不捨自然的無窮追求
Ⅲ、 廖繼春作品欣賞及解
留言列表